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北坝镇,青山绵延不绝,涪江碧波荡漾。不远处的中科绵投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一家再次生产的能源有限公司每天能“吃掉”垃圾1000余吨,有效解决城市市政固废短板、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
“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鲜明底色,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2022年12月,绵阳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明确了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的“五市战略”。
从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到完善实施涪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从有序实施“碳达峰八大行动”,到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从新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到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新”与“绿”慢慢的变成了绵阳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多年前,芙蓉溪的水又浑浊又臭,河道周围有不少垃圾,大家都不想来溪边玩。”在岸边散步的游仙区新桥镇蔡盛军和记者说,以前,芙蓉溪周边有不少的农家乐,污水溢流让环境不堪重负。
为还一溪清水,近年来,绵阳市持续加大对芙蓉溪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关停取缔5家重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站)10处,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流域水质从Ⅳ类、局部Ⅴ类,提升并长期稳定达到Ⅲ类,并入选全国第二批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绵阳市还将芙蓉溪流域内17个景区景点以及仙海水利风景区串联成旅游环线,形成了集观光、休闲、文创、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绵阳市水系发达,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溪沟3000余条,主要河流为涪江及其支流。2018年,绵阳出台四川省内首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并在2023年进行修订,全面实施河湖长制,落实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等六项重点任务,有力解决了绵阳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如此,绵阳还以推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为牵引,全面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动涪江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努力打造涪江流域“生态共同体”。
平武县是涪江的流经地之一,平武县的高村乡老河沟自然保护地是国内首个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有种类、数量众多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等珍稀动植物。
近年来,平武县陆续出台多个文件,压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督促开展以劳代偿、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工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设置生态修复区,通过种植箭竹,建设空中廊道、发放“禁牧”补贴等方式,为野生动物修复生态环境,确保野生动植物生境及栖息地安全。
如今,绵阳市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6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9种。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40个,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0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总面积4560平方公里,占绵阳市域面积22。5%(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6。8%)。
2023年,绵阳新增口袋公园50余处,为市民带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园+”的新模式,也促进了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
以绵阳西山公园为例,西山公园在完成了景观提质和文物修缮后,在2024年春节前夕全新开放,承办扬雄文化研讨会,筹建并开放子云书院,搭建新场景,园内文化表述从晦涩难懂到更接地气,头顶“西蜀胜景”光环的西山公园在努力叫响“西蜀子云亭”文旅IP中迅速“破圈”。
在塔水镇七里村,安州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村头街口都有标准的免费停车位,以前乱停车的行为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七里村党委书记邓云和记者说,来村里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也逐步减少。
在垃圾处理方面,七里村按照绵阳市推行“谁产生、谁付费”原则,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垃圾处置收费制度,垃圾密闭收集、压缩转运、资源处理都有了保障,截至2023年底,绵阳市已在1331个村建立了该制度。
此外,绵阳市还开展了农村环境整改治理。推进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城区“四化”。截至2023年底,绵阳市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社延伸近7万米,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27%,城乡环境真正“靓了起来”,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环境的改变也助推着绵阳城市的产业改变。2023年,绵阳经济总量居四川省第二,GDP以8。2%的增速领跑四川。以工业起家的绵阳市,目前已形成营业收入1500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800亿级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600亿级的餐饮产业集群、500亿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上世纪90年代,绵阳市的工业还是长虹一枝独秀;而现在,绵阳已经有高新技术企业82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
在长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上,托盘式自动化成品立体仓库、AGV智能物流机器人、料箱式自动化小件原材料立体库全自动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订单实时下发、物料自动传送、工序无缝衔接。
这是长虹建成的国内首批投产的“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通过“智改数转”,有效实现了能源资源智能化分配,运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对园区内各用电单位实现能耗精准计量、实时监控、能耗分析,并实现智能设置完成定时管理,进而达到智慧节能、节能减排的目标,将绿色低碳与高效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日常运营的细节中。
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开强和记者说,绵阳市已累计完成循环经济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验收和8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终期验收,2023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两个、国省级绿色工厂7家,开工装配式建筑212。7万平方米,建筑业总产值增长7。3%。
一组数据令人瞩目:绵阳市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26。9万名各类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创新资源雄厚。2023年,绵阳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国前列,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学技术创新潜力城市,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创新先行区。
细看绵阳经济稳步的增长成色,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特征明显八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增长强劲,尤其核技术应用、新型储能、激光技术应用产业等增速均超过两位数。
躺着的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并不代表直接的发展动力。为此,绵阳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速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台重达10吨的“大块头”近期将从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发往非洲,实现“中国造”医用回旋加速器的首次出海;一家注册不足3个月的绵阳市五八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凭技术在特种应用领域异军突起;一条新一代集成供能系统的中试线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刚建成,订单纷至沓来3家企业的创新背后,分别有位于绵阳市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背后,是绵阳市始终把坚持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绵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原载2024年5月30日《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 余常海)